This health article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關節置換手術有逾半世紀歷史,發展與時並進,由最初全人手形式,至二千年初的電腦導航協助,到今天的機械臂輔助,將手術精準度再一步提升,病人術後更快康復步行。
「我以為往後的日子只能靠輪椅代步,沒想到今天可以再次站起來無痛步行,感覺真的很奇妙!」六十歲的廖太太在六年前開始受關節痛困擾,每當走路時盆骨近大腿位置異常疼痛,她最初以為步姿欠佳所致,曾嘗試針灸及物理治療。但其後痛感愈演愈烈,經骨科醫生診斷始知道是髖關節退化。
廖太太初時服用止痛藥及減重希望改善,惟髖關節疼痛加劇,去年她已經無法正常步行,需要坐輪椅。醫生建議她考慮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對於這種大手術,她一度遲疑,考慮足足半年才鼓起勇氣接受。
廖太太今年五月接受機械臂輔助左髖關節置換手術,完成手術後第二天,已經能夠落地步行及接受復康治療,目前她正等候醫生安排右髖關節置換手術。她笑言,一早知道手術如此進步,便會「早做早享受」,毋須承受痛楚。
仁安醫院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不少長者受關節退化困擾,步行時十分疼痛,影響日常生活。病情輕微的可以透過保守治療,例如減重及物理治療等紓緩徵狀,部分人可以注射透明質酸;假如接受過相關治療,依然未有改善,或關節出現嚴重變形及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考慮接受俗稱「換骹」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香港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比髖關節置換多。林醫生解釋,亞洲人天生大腿傾向內彎,即所謂「O型腳」,步行時較多依賴膝關節內側,磨蝕速度因而較快,加上退化與年齡有關,而本港人口男性及女性壽命平均為八十一歲及八十七歲,患有關節退化人數自然多。
廖太太曾擔心置換關節是大手術,也憂慮到人工關節的耐用度,有生之年可能要換第二次關節,所以遲遲未敢接受手術。林醫生引述研究指出,大約九成患者的人工關節術後十年依然運作正常,有時用了二十年仍狀況良好。
關節置換手術在醫學界已有數十年歷史,期間不斷有改善。傳統方法是全人手在關節前方開一個切口,移除受損的軟骨及骨骼,然後植入人工關節去恢復關節功能。傳統手術傷口較大,而且切割及置入人工關節的尺寸全靠醫生經驗,可能有偏差,術後滿意度視乎個案而定。
隨着技術日益進步,如今的關節置換手術發展得成熟,有電腦導航輔助,準確度提升,膝關節退化患者可因應病情選擇置換全膝或半膝人工關節。
林醫生說,半膝關節置換手術造成的傷口較短,復元速度較快,以住院時間計算,全膝關節置換平均為四至五天,半膝關節置換患者兩日已可出院,部分歐美國家甚至將其列為日間手術,術後兩至三個月已能活動自如。
由於換半骹患者的膝蓋彎曲角度較大,感覺自然,故此滿意度比起全膝關節置換更高。「部分患者覺得自己好像從未做接受過手術一樣。至於怎樣決定換全膝或半膝,必須因應患者需要,年紀、退化程度及生活需要等因素,沒有最好的單一選項。」林醫生說。
時至今日,關節置換手術再邁進一大步,仁安醫院最新引入的機械臂輔助人工關節置換系統,就配合三維電腦掃描,精準度進一步提升。
林醫生說,患者在術前四至六星期需要接受三維電腦掃描,經電腦系統收集及分析掃描得出的數據,以組成三維骨骼模型,以便醫生全盤了解關節狀況及規劃手術。
以往全人手、電腦導航所使用的二維X光檢查,僅能提供平面影像,術前計劃全憑醫生的經驗而制定,如今在機械臂電腦程式的協助下,就能準確分析關節結構、病變程度、關節假體尺寸、植入位置,以至被切割的角度等,讓醫生可以預視患者骨骼狀況,以及掌握手術期間可能出現的變數。
經常說「機械臂手術」,不要以為是由機械人操刀整個換骹過程,正式來說,其實是透過機械臂輔助醫生進行手術。機械臂手術系統一般分為三部分,分別為電腦、導航系統及機械臂,擔當着不同角色,例如導航系統,好比醫生的眼睛,骨科醫生進行手術時就如多了一個機械人從旁協助。
「術前,電腦程式已經劃好位置,設計好圖則,兼且擬定好切割角度,減低以毫米計的誤差。機械臂及電腦導航的工作就是協助執行及確保手術的精準度,醫生的角色則是操控這套系統,並且預防傷及其他組織及減少挫去過多骨,以及處理患者身體移動等突發情況。」林醫生說。
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是如何進行呢?林醫生說,醫生會注視屏幕影像,監控機械臂進行切割,直接截骨,毋須使用截骨模板,使整個截骨過程更加安全穩定。相對全人手手術,實際落刀角度或有誤差,傳統上仍要以人手操控,或令假體未能植入最理想的位置。
而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系統因使用了安全感應技術,有助減低傷害軟組織的機會。這些軟組織主要包括肌腱、韌帶及軟骨等,有連接肌肉及骨骼、承托關節及紓緩壓力的作用。假若軟組織受損,除了失去相關作用,患者更可能因此出現疼痛及活動能力受限。
「如何截骨、截多少、放入假體的角度,系統一早已規劃好,若然切割範圍偏離兩毫米邊界,或系統感應到軟組織,便會自動停止切割。而在患者骨頭放置的追蹤器,實時監察人工關節及韌帶的活動及張力,有需要時可在手術中調節,達致關節平衡。手術過程中,亦會有技術人員駐場,負責微調機械臂的角度,確保技術層面運作順利。」林醫生說。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l diagnostic or treatment advice.
Join our mailing list with the latest hospital announcements
Continue to browse all content. If there is any latest information, we will notify you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