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阿茲海默症新療法臨床研究 亞洲人副作用較輕

Dr Lo See Kit, Raymond

Geriatric Medicine

This health article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年紀大了,認知能力或會衰退。但歲月不一定會引致腦部退化,而認知障礙亦似有年輕化趨勢。最近便有一位認知障礙病人,年僅55歲已需要接受治療;亦有85歲長者經治療後有明顯進步。筆者選用「腦退步」一詞,希望改變坊間一般認為年長了,腦部便一定會退化的負面理解,因為退步後亦可以進步。認知障礙是一種病變,現今雖仍未能徹底根治,已非無藥可醫,能夠減慢衰退及有紓緩作用。

本欄於一年前已介紹過阿茲海默症的最新治療方案,針對阿茲海默症重要病源之類澱粉(Amyloid)蛋白。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最常見成因。新的治療方案,這一年多以來在海外及本地已開始廣泛使用,其效果亦陸續在臨床個案中得到證實。治療方案是引用單株抗體技術,以溶解腦內類澱粉蛋白,療程為兩星期一次,每次為時大約半至一小時的靜脈注射,可選擇在門診部進行。療程只須18個月,而初步研究顯示,臨床效果在24個月後亦得以保持。

最讓心鼓舞的是,統計亞洲人的研究數據發現,溶解腦內類澱粉蛋白後之二大主要副作用,腦內微水腫及微出血,個案及嚴重性均比西方人為少,很多只是在磁力共震造影監察下發現,沒有對病人造成健康影響。這個亞洲病人數據研究結果,已在今年5月份的J Prev Alzheimer's Disease 期刊刊登。

值得留意的是,這嶄新治療、暫時只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因藥物在中後期患者身上之成效仍未得以證實:病向淺中醫的道理,在認知障礙之治療上亦然。須知類澱粉蛋白在患者腦內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經過長年累月而成。積聚之數量及時間愈長,對腦部神經細胞之傷害便愈大,就如骨質疏鬆或癌細胞擴散一樣,治療宜早不宜遲。

幸好現時在篩查認知障礙方面,已有顯著突破。一向沿用的蒙特利爾認知障礙問卷,雖然可協助測試早期認知障礙,但未能推斷背後病變成因:構成認知檸礙病變的兩隻主要蛋白,已有血液生物標記可予測試,並可進一步以正電子腦素描確定。這兩蛋白便是類澱粉蛋白及濤(Tau)蛋白,並有已註冊及準備註冊的藥物供針對使用;另外亦有其他病變蛋白測試在研究中,希望可早日應用於臨床治療。當然,認知障礙有許多不同成因,並非全因蛋白病變。即使測試發現有蛋白病變,亦必須加以臨床評估及診斷。外地正開始研究・相關藥物對沒有病徵但已發現有蛋白病變患者的成效,是否能預防認知障礙。

治未病當然不應只依賴藥物,要由良好生活及健康習慣開始。《刺針》醫學期刊最近繼續提醒大家有效的護腦策略,在2021年8月10日刊登。早於5年前,《刺針》期刊便已經呼籲大家,注重社會及公共健康方面之認知障礙高危因素,例如缺乏教育、弱聽、高血壓、吸煙、肥胖、抑鬱、缺乏運動、統尿、酗酒、腦創傷、空氣污染、社交孤立等,綜合近期研究結果後,證實視覺受損及高膽固醇亦是高危因素之一。

在老年化社會,隨著人均壽命延長,年長人士數目不斷上升,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加倍遞增,確定及推行有效的預防策略更迫在眉睫。好消息是,在高收入國家,年齡特定發病率似有下降趨勢,原因來自成功控煙及控制高血壓,從而減少腦血管疾病。

本欄亦不厭其煩,鼓勵大家六大護腦要訣:鍛煉腦力、持勵健身、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怡情減壓及社區融合。大家不要再「坐以待癡」,邊腦就由今天開始。

Original from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l diagnostic or treatment advice.

Other Related Articles

Icon Email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Join our mailing list with the latest hospital announcements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