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专栏文章

子女说想死 家长该怎么办?青少年抑郁症及早治疗最重要

董家懿医生

心理卫生科/精神科

根据调查显示,香港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大概1%,与全球数据相若。精神科专科医生董家懿提醒,孩子若不及早获得适当治疗,或会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


跟成年人的抑郁症一样,儿童及青少年会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病征,如情绪低落、做事缺乏动力、常感身体各部位不适疼痛、思想负面、睡眠质素差,情况严重甚至会出现幻觉,如听到有把声音对他说:「你这么没用,不如死了算吧!」。此外,患者会经常早退、请病假、逃学,学业成绩明显退步,对别人的批评十分敏感,甚至因而萌生自杀念头。
 

家长抗拒精神科药物 令孩子病情恶化

琳琳(假名)是一名完美主义者,小学及初中成绩一向名列前茅,但升高中后发现跟不上课程,压力爆煲,更因抑郁症辗转进了几次医院。每次在生活或学业上遇到压力,她整个人就崩溃了。

 

董医生说:「她自我要求很高,又常常为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入院前,曾看过多位私家医生,但未有乖乖依从指示服药,令病情不受控。加上其父母最初并不接受孩子患了精神病,宁愿她不服药,以为会自行康复。其实医生处方药物,已反映病情严重,病情越严重,会越难治理。积极接受专业治疗,才能令孩子早日康复,重过正常生活。」

 

精神科专科医生董家懿表示,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受遗传基因、个性及环境因素等影响。

董医生补充,医生会参考国际指引如ICD-10或DSM-5列明的症状,以及患者、父母、患者老师及学校社工提供的资料作临床诊断。如患者的抑郁症属于轻度,会建议先从改善生活模式著手,并学习管理压力。医生会持续观察患者情况,如一直恶化,便需处方药物治疗。

 

血清素不会上瘾 可安心长期服用

「如属中度至严重,是非服药不可的。第一线药物是血清素,有助平衡脑部分泌物。血清素本是人体内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在稳定情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可长期服用,并不会上瘾。血清素有很多种,有些带睡意,会处方给睡得不好的病人。大部分人服用血清素后都不会出现副作用。即使有,也只是初期的轻微不适,如头痛、感到饱滞,当适应药物后,副作用便会减退和消失。」

 

除血清素外,医生或会根据患者情况处方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有家长见子女服药数天,没大起色,就向医生投诉药物不见效。董医生提醒,治疗抑郁症需要有耐性,因为通常要服用三至四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发挥作用。除药物治疗外,患者需同时接受心理辅导或认知行为治疗,去纠正思想上的谬误,如夸大事情严重性或非理性的思维模式。

 

了解抑郁症症状 多鼓励少言语伤害

董医生最后温馨提示,如子女患抑郁症,家长应正面面对,不要责备孩子懦弱,也切忌以其病情或症状去攻击对方,例如说:「你真是佗衰家,有抑郁症。」也不要骂他们懒,因为做事没动力,其实也是抑郁症的症状,这些负面评语会令孩子更难受无助。治疗过程中,宜向专业人士深入了解病症,多聆听孩子心声,并跟学校配合如何协助孩子过渡及舒缓压力,可大大减低将来复发的机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抑郁症治疗有多种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风险,患者应与医生讨论,再按个人情况包括身体状况、病情、承担能力等,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原文: HK01

其他相关文章

Icon Email
加入我们的电子通讯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