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专栏文章

守护孩子远离网络欺凌 专家全面分享家长应对策略

陈凯晴小姐/利雪儿小姐

心理卫生科/精神科

什么是网络欺凌?香港网络欺凌现况如何?

网络欺凌是指透过社交媒体、短信或电邮等平台,持续、故意地针对某人进行侮辱、排挤或伤害的行为。这类行为具备重复性、有害性与针对性,常发生在受害者难以逃避的网络环境中,对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深远影响,例如引发抑郁、焦虑或自尊心下降等问题。

上升趋势:近年网络欺凌事件有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学生花更多时间在线学习和社交。有调查显示,约1至5成香港儿童曾遭受网络欺凌。

伤害影响:网络欺凌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难以完全删除,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许多受害者同时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遭受欺凌,情况雪上加霜。

求助率低:有超过六成的受害学生表示未曾向家长或老师求助,担心举报会引来更多骚扰。

施害行为普遍: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网络欺凌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将个人与他人的私人讯息截图并传送给第三方或社交媒体、转载或赞好嘲笑他人的文章或留言,以及贴文或投稿嘲笑、指责、攻击或侮辱他人。
 

网络欺凌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欺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情绪有著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常见问题包括:

抑郁:受害者经常感到无助和绝望,可能出现抑郁症状。

焦虑:担心再次成为目标,导致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部分个案甚至拒绝上学。

自尊心下降:受害者可能因被贬低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变得敏感且自我否定。

孤独感:感到被排挤,导致社交孤立,甚至与朋友疏远。

网络欺凌与青少年自杀风险之间有著密切的关联。遭受网络霸凌的受害者常常经历严重的情绪困扰,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自杀念头或行为。研究表明,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比未遭欺凌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想法或尝试自我伤害。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性可能加剧孤立感和绝望感,成为青少年自杀风险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如何辨识网络欺凌征兆?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变化,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征兆:

  • 突然停止使用手机或电脑,或显得紧张不安
  • 开始回避朋友或拒绝参与社交活动
  • 经常情绪低落、易怒或孤僻
  • 头痛、腹痛等身体不适,甚至假装生病逃避上学
     

家长应如何应对孩子的网络欺凌问题?

如果孩子是受害者:

  1. 冷静聆听: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避免责怪或过度反应。
  2. 保存证据:收集相关讯息记录,为日后举报或申诉提供依据。
  3. 举报欺凌内容:向相关社交平台或学校反映情况,请求移除违规内容或封锁欺凌者。
  4. 心理支援: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当发现孩子是欺凌者而非受害者,家长同样需要采取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处理:

  1. 坦诚沟通:与孩子进行坦诚的谈话,避免立即责骂或惩罚。尝试了解他们背后的行为动机,例如模仿他人、寻求认同,或因情绪问题而发泄情绪。
  2. 寻求专业协助:若孩子的行为背后涉及更深层的心理问题(如家庭压力或学业压力),家长应考虑寻求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协助,帮助孩子调整行为模式。
  3. 教育与引导:向孩子解释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并强调行为的严重性。例如,可以告诉孩子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抑郁、自尊心受挫,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4. 说明后果:清楚向孩子说明网络欺凌可能带来的法律或学校惩戒后果(如停学、法律责任等),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重要性。
  5. 联系受害者的家长或学校:主动联系受害者的家长或学校,表达歉意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修复关系,也能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6. 设定惩罚与行为指引:为孩子设置适当的惩罚,例如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并制定未来的行为指引,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家长应避免单纯责备孩子,因为这可能让孩子产生防御心理,甚至加重问题行为。以关心和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能更有效帮助孩子改正行为。

 

如何预防网络欺凌?

家长与学校应从多方面合作,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 教导孩子分辨欺凌行为和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 设定适当的网络使用规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 学校应制定反网络欺凌政策,并定期举办网络安全讲座
  • 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协助他们识别及处理欺凌事件

本文章所载内容只作参考用途,并非提供任何专业诊断和治疗的意见。

其他相关文章

Icon Email
加入我们的电子通讯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