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专栏文章

儿童抑郁症征状不容忽视 身体不适、无动力或是病征

董家懿医生

心理卫生科/精神科

古人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时至今日,年青人往往因为学业、人际关系而烦恼,甚至出现情绪病。有数据指,本港约1%儿童及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近年更时有学童自残的案件,他们的压力和情绪健康不容忽视。

 

学童压力 四方八面

精神科专科医生董家懿医生表示,学业是大部份青少年的烦恼源头:「特别是刚升中时,课业比以往艰深,原本名列前茅的学生也可能变得成绩平庸,令他们倍感压力。」另外,朋辈欺凌、与父母不睦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情绪病。

 

当学童患上抑郁症,或会闷闷不乐、失去动力和兴趣、思想变得负面,记性和专注力也可能变差。相比成人患者,学童患者也较多感到身体不适,例如肚痛、腹泻等等。学习上,他们可能逐渐出现迟到、旷课、欠交功课、成绩退步等情况。

 

家长误解 雪上加霜

题雪上加霜。董医生提醒,若家长察觉孩子态度转变,别急著责怪他们,可先找学校社工和老师倾谈,探究背后原因和处理方法;若征状疑似是抑郁症,则应尽快求医。

 

证实患抑郁症的学童,一般可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改善病情。「药物治疗可提升患者的动力,让他们能够如常生活和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则用于矫正患者思维上的谬误,重整他们的思想模式,去除消极想法。」

 

药物治疗 改善情绪兼认知能力

提到用药,家长不免担心副作用和安全性。董医生直言,青少年患者的药物治疗限制较多:「相比成人患者,学童患者的药物剂量较低、加药时间较慢,若出现副作用,医生也会作出相应安排,家长无须忧虑。」

 

「患者和家长也要有心理准备,病情一般在用药后二至四星期或以上才有改善,千万别因为服药后未有马上见效便停药。」

 

传闻药物治疗会令患者「变蠢」、「迟钝」,医生又有何见解?董医生解释,认知功能变差是抑郁症本身的征状,并非由药物导致,如因为这些传言而抗拒用药,认知能力反而会愈来愈差。近年也有较新的药物针对多种机制,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等,可加快认知功能恢复,同时治疗情绪问题。

 

探索读书以外的天空

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董医生建议学童每天抽空做一些自己享受的事情,不要只埋首学业;每周进行两至三次、每次半小时的带氧运动,有助纾缓紧张情绪。至于家长方面,可多聆听子女的心声,让孩子明白自己时刻都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抑郁症治疗有多种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风险,患者应与医生讨论,再按个人情况包括身体状况、病情、承担能力等,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原文: 晴报

其他相关文章

Icon Email
加入我们的电子通讯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