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专栏文章

ADHD的不同表征,何时应寻求协助?

董家懿医生

心理卫生科/精神科

经常会有家长以为ADHD(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一定是多动,破坏规矩和顽皮,为何乖巧的小朋友也有ADHD,让我们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先了解ADHD的三大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 粗心大意,不留心细节
  • 无法集中精神于一件事情上
  • 表现得不能专心聆听别人的说话
  • 不能够贯彻完成吩咐要做的事
  • 有困难去安排及组织工作
  • 不愿、逃避做需有持久专注力的事情(如功课或家务)
  • 遗失需要用的物品
  • 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
  • 忘记日常要做的事

 

过度活跃(Hyperactivity)

  • 坐不定、身体四肢不停蠕动
  • 在需要安坐的情况下仍离位
  • 在不适当的场合攀爬或奔跑
  • 难以安静地玩耍或参与活动
  • 持续地有过多的动作,却不能够根据要求或社交场合需要而调节
  • 过份多言

 

冲动(Impulsivity)

  • 在未听完问题便抢著回答
  • 无耐性等候
  • 打断别人的说话及干扰别人的活动

 

这三个特征可以只有其中一、两项,也可以同时出现多项,所以我们也会再分类如下:

  • ADHD-注意力不足型(Predominately Inattentive Presentation)
  • ADHD-多动/冲动型(Predominately Hyperactive/ Impulsive Presentation)
  • ADHD-混合型(Combined Presentation)

 

这些特征通常在儿童时期出现,并可能持续到成年。主要是因为脑部发展障碍,脑部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不足所致。诊断时需综合考虑这些行为的持久性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ADHD不单影响学业表现,亦会影响社交能力和患者和家人的日常生活质素。香港约有6%的学童患有这病症,且较常见于男孩,男女童患病的比例估计是四比一至六比一。

 

ADHD应何时求诊?是否一发现有疑似症状便需立刻求医?
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 发展因素
    儿童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会随著年龄增长而改善。我们可以先观察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些症状有否自我改善。通常6岁或以上的评估会比较准确。
     
  2. 症状的普遍性
    许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机会出现疑似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或冲动等症状,应视乎症状的多少和严重性,有否影响日常生活去判断是否需要求医。
     
  3. 多种因素影响
    许多因素也可以导致注意力或行为问题,如环境、家庭压力、学习环境等,这并不意味著孩子有ADHD。
     
  4. 专业评估的重要性

确诊ADHD需要经过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专业评估和观察,包括多方面的信息收集,排除和综合,再配合临床判断才得出的结论。不宜道听途说或根据网上的资讯自行评估,否则有可能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

 

ADHD的治疗方案

  • 药物处方:包括中枢神经刺激剂和非中枢神经刺激剂,六岁或以上的小孩便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个别情况来决定使用哪一个配方,如药物应用的时间长短、副作用、受药性等。
  • 行为治疗:用以改善症状,建立规律,提高自我调节。
  • 家庭教育:通过家长教育,让父母先认清ADHD的特征,和如何有效地管教孩子的行为。透过不同的专业人士给予家长支持和支援。
  • 家校合作:现时很多学校已有不同资源分配去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沟通,一同制订帮助小朋友的方案,定期监察和作出调整。

     

发现小孩有ADHD并不可怕,家长应与小孩一同正面面对,在适当时候寻求专业协助,透过药物及心理/行为治疗,家校合作,令孩子可以快乐自信地学习和成长。 

本文章所载内容只作参考用途,并非提供任何专业诊断和治疗的意见。

原文:东方新地 「仁安健谈」专栏

其他相关文章

Icon Email
加入我们的电子通讯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