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懿醫生
根據調查顯示,香港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症的患病率大概1%,與全球數據相若。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家懿提醒,孩子若不及早獲得適當治療,或會出現自殘或自殺行為。
跟成年人的抑鬱症一樣,兒童及青少年會出現持續兩週以上的病徵,如情緒低落、做事缺乏動力、常感身體各部位不適疼痛、思想負面、睡眠質素差,情況嚴重甚至會出現幻覺,如聽到有把聲音對他說:「你這麼沒用,不如死了算吧!」。此外,患者會經常早退、請病假、逃學,學業成績明顯退步,對別人的批評十分敏感,甚至因而萌生自殺念頭。
琳琳(假名)是一名完美主義者,小學及初中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升高中後發現跟不上課程,壓力爆煲,更因抑鬱症輾轉進了幾次醫院。每次在生活或學業上遇到壓力,她整個人就崩潰了。
董醫生說:「她自我要求很高,又常常為自己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入院前,曾看過多位私家醫生,但未有乖乖依從指示服藥,令病情不受控。加上其父母最初並不接受孩子患了精神病,寧願她不服藥,以為會自行康復。其實醫生處方藥物,已反映病情嚴重,病情越嚴重,會越難治理。積極接受專業治療,才能令孩子早日康復,重過正常生活。」
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家懿表示,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受遺傳基因、個性及環境因素等影響。
董醫生補充,醫生會參考國際指引如ICD-10或DSM-5列明的症狀,以及患者、父母、患者老師及學校社工提供的資料作臨床診斷。如患者的抑鬱症屬於輕度,會建議先從改善生活模式著手,並學習管理壓力。醫生會持續觀察患者情況,如一直惡化,便需處方藥物治療。
「如屬中度至嚴重,是非服藥不可的。第一線藥物是血清素,有助平衡腦部分泌物。血清素本是人體內的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在穩定情緒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可長期服用,並不會上癮。血清素有很多種,有些帶睡意,會處方給睡得不好的病人。大部分人服用血清素後都不會出現副作用。即使有,也只是初期的輕微不適,如頭痛、感到飽滯,當適應藥物後,副作用便會減退和消失。」
除血清素外,醫生或會根據患者情況處方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有家長見子女服藥數天,沒大起色,就向醫生投訴藥物不見效。董醫生提醒,治療抑鬱症需要有耐性,因為通常要服用三至四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才發揮作用。除藥物治療外,患者需同時接受心理輔導或認知行為治療,去糾正思想上的謬誤,如誇大事情嚴重性或非理性的思維模式。
董醫生最後溫馨提示,如子女患抑鬱症,家長應正面面對,不要責備孩子懦弱,也切忌以其病情或症狀去攻擊對方,例如說:「你真是佗衰家,有抑鬱症。」也不要罵他們懶,因為做事沒動力,其實也是抑鬱症的症狀,這些負面評語會令孩子更難受無助。治療過程中,宜向專業人士深入了解病症,多聆聽孩子心聲,並跟學校配合如何協助孩子過渡及舒緩壓力,可大大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抑鬱症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原文: HK01
訂閱我們的新聞通訊以接收醫院公告
繼續盡覽所有內容。如有最新資訊,將會透過電郵通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