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專欄文章

守護孩子遠離網絡欺凌 專家全面分享家長應對策略

陳凱晴小姐/利雪兒小姐

心理衞生科/精神科

什麼是網絡欺凌?香港網絡欺凌現況如何?

網絡欺凌是指透過社交媒體、短信或電郵等平台,持續、故意地針對某人進行侮辱、排擠或傷害的行為。這類行為具備重複性、有害性與針對性,常發生在受害者難以逃避的網絡環境中,對其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造成深遠影響,例如引發抑鬱、焦慮或自尊心下降等問題。

上升趨勢:近年網絡欺凌事件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學生花更多時間在線學習和社交。有調查顯示,約1至5成香港兒童曾遭受網絡欺凌。

傷害影響:網絡欺凌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且範圍廣,難以完全刪除,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許多受害者同時在網上和現實生活中遭受欺凌,情況雪上加霜。

求助率低:有超過六成的受害學生表示未曾向家長或老師求助,擔心舉報會引來更多騷擾。

施害行為普遍: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曾參與過網絡欺凌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將個人與他人的私人訊息截圖並傳送給第三方或社交媒體、轉載或讚好嘲笑他人的文章或留言,以及貼文或投稿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
 

網絡欺凌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網絡欺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情緒有著長期且深遠的影響,常見問題包括:

抑鬱:受害者經常感到無助和絕望,可能出現抑鬱症狀。

焦慮:擔心再次成為目標,導致日常生活和學習受到影響,部分個案甚至拒絕上學。

自尊心下降:受害者可能因被貶低而懷疑自己的價值,變得敏感且自我否定。

孤獨感:感到被排擠,導致社交孤立,甚至與朋友疏遠。

網絡欺凌與青少年自殺風險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遭受網絡霸凌的受害者常常經歷嚴重的情緒困擾,這些情緒問題可能導致自殺念頭或行為。研究表明,遭受網絡欺凌的青少年比未遭欺凌的人更容易產生自殺想法或嘗試自我傷害。網絡的匿名性和廣泛性可能加劇孤立感和絕望感,成為青少年自殺風險的重要因素。
 

家長應如何辨識網絡欺凌徵兆?

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與情緒變化,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徵兆:

  • 突然停止使用手機或電腦,或顯得緊張不安
  • 開始回避朋友或拒絕參與社交活動
  • 經常情緒低落、易怒或孤僻
  • 頭痛、腹痛等身體不適,甚至假裝生病逃避上學
     

家長應如何應對孩子的網絡欺凌問題?

如果孩子是受害者:

  1. 冷靜聆聽: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避免責怪或過度反應。
  2. 保存證據:收集相關訊息記錄,為日後舉報或申訴提供依據。
  3. 舉報欺凌內容:向相關社交平台或學校反映情況,請求移除違規內容或封鎖欺凌者。
  4. 心理支援: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幫助孩子重建自信。

 

當發現孩子是欺凌者而非受害者,家長同樣需要採取冷靜和建設性的態度處理:

  1. 坦誠溝通:與孩子進行坦誠的談話,避免立即責罵或懲罰。嘗試了解他們背後的行為動機,例如模仿他人、尋求認同,或因情緒問題而發洩情緒。
  2. 尋求專業協助:若孩子的行為背後涉及更深層的心理問題(如家庭壓力或學業壓力),家長應考慮尋求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協助,幫助孩子調整行為模式。
  3. 教育與引導:向孩子解釋網絡欺凌對受害者的心理傷害,並強調行為的嚴重性。例如,可以告訴孩子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受害者抑鬱、自尊心受挫,甚至出現輕生念頭。
  4. 說明後果:清楚向孩子說明網絡欺凌可能帶來的法律或學校懲戒後果(如停學、法律責任等),讓他們明白行為的後果和重要性。
  5. 聯繫受害者的家長或學校:主動聯繫受害者的家長或學校,表達歉意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助於修復關係,也能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6. 設定懲罰與行為指引:為孩子設置適當的懲罰,例如要求他們向受害者道歉,並制定未來的行為指引,幫助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

家長應避免單純責備孩子,因為這可能讓孩子產生防禦心理,甚至加重問題行為。以關心和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能更有效幫助孩子改正行為。

 

如何預防網絡欺凌?

家長與學校應從多方面合作,為孩子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

  • 教導孩子分辨欺凌行為和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 設定適當的網絡使用規則,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 學校應制定反網絡欺凌政策,並定期舉辦網絡安全講座
  • 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協助他們識別及處理欺凌事件

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

其他相關文章

Icon Email
加入我們的電子通訊

訂閱我們的新聞通訊以接收醫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