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專欄文章

小心!中暑定中風?處理不當 有機會引致嚴重併發症

朱灝璋醫生

急症科

夏季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但近年香港異常的炎熱,甚至錄得超過35°C高溫,天文台不時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高溫環境下,許多人容易感到不適,出現口渴、頭痛、頭暈等症狀。然而,這些是否是中暑的先兆?這些徵狀實際上有機會是中風、熱痙攣等等,必須小心分別,否則引致嚴重併發病症。


「熱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

  •  受熱時未能適當調節身體而產生的臨床症候群統稱。
  • 當體溫上升時,身體會自然地作出生理調節來降低體溫,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但當環境溫度過高,令生理調節不能有效地控制體溫時,便會產生一連串症狀。
  • 不同程度的病情,可分為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等。
     

中暑(Heat Stroke)

  • 症狀:頭暈、疲倦、作悶、嘔吐、心跳加速、流汗加劇、口渴、肌肉抽搐、嚴重時可引致低血壓,甚至乎休克。
  • 體內熱量不斷累積,體溫異常升高(超過40°C)。
  • 過熱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出現精神紊亂、神志不清,甚至陷入昏迷。
  • 皮膚呈乾性,排汗功能失常,必須盡快求醫。
  • 死亡率可達10%至70%,出現病徵後兩至三小時為黃金治療期,否則容易造成生命危險。
     

中風(Stroke)

  • 中暑與中風初期的症狀相似,身體脫水而中暑的現象,包括頭暈、疲倦、四肢無力;中風病徵則包括臉部不對稱、口齒不清、半邊身突然麻痹或乏力。兩個疾病的初步辨識,應趕緊先量體溫,中暑患者體溫會高達40°C以上,對人體傷害很大。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 大量出汗後嚴重脫水,常發生於長時間體力勞動的年輕人。
  • 症狀: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偏低、臉色蒼白。
  • 核心體溫上升<40°C,倘若不及時處理,嚴重時可能變成中暑。
     

熱暈厥(Heat Syncope)

  • 外周血管因受熱擴張和身體流失水份,影響血液循環,頭顱供血量不足。
  • 產生一系列中暑前期症狀。


熱痙攣(Heat Cramps)

  • 運動後因流失鹽份和水分而造成的肌肉抽筋(痙攣)。
  • 多發生於腹部、手臂及小腿。
  • 原因可能是沒有攝取足夠的水分或電解質。 
  • 儘管熱痙攣可能疼痛,但通常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治療

  • 輕微中暑:靜脈滴注鹽水補充水及鹽分,抽血檢查監察電解質水平和腎功能。
  • 嚴重中暑:送抵急症室可能已昏迷,需採用高階心肺急救術(ACLS)治療。


預防建議

  • 安排早上或下午較後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避開陽光最熾熱時段。
  • 注意補充水分,穿着淺色和通爽衣物,減少身體吸熱。
  • 使用防曬產品,戴上闊邊帽及太陽鏡,阻隔陽光。
  • 長時間活動時,找遮陰處休息,每30分鐘在陰涼處休息,飲用含電解質飲料。
  • 感到不適立即停止活動並儘早求醫。
  • 高危人群:長者、小童、過胖人士、長期病患者。


病例個案

華強從事建築工程,每天到地盤巡視。上月中,華強在地盤巡視時突然暈倒,半邊身抽筋且動彈不得。同事擔心他中風,立即將他送進醫院急救。急症室醫生發現他體溫高達42°C,立即吊鹽水和補充電解質,降低體溫。半小時後,華強清醒過來,手腳開始正常活動。

這次華強的的同事處理恰當。大家如懷疑有人中暑,應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躺下休息,解除負荷,鬆開衣服,全身灑冷水,用冰袋敷在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為患者搧風保持空氣流通,直至甦醒。

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

其他相關文章

Icon Email
加入我們的電子通訊

訂閱我們的新聞通訊以接收醫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