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专栏文章

仁安健康领域 │ 正视药物过敏 搞清真相免被误判

蔡宇程医生

过敏服务

药物可以使人出现过敏反应,轻则出疹,重则可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有药物过敏当然要万分小心,然而有些人「以为」自己对某种药物过敏,导致患病时都无法使用该种有效药物。 到底真正的药物过敏如何判定?今期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详谈药物过敏及相关测试,释除大家用药疑虑。

初为人母的韵芝怀孕将近九个月,宝宝即将出生,她与丈夫非常期待。三十岁的她甚为紧张,做足一切产检,只求宝宝能够平安健康。

踏入第三十六周,韵芝除了要接受超声波检查了解胎位之外,亦要进行乙型链球菌筛查。如孕妇带有这种细菌,通过产道出生的婴儿就有机会受到感染。检查结果显示,她不幸带菌。

带有乙型链球菌的孕妇,只要在产前注射抗生素「盘尼西林」(Penicillin)杀死细菌便可,然而根据药物纪录,韵芝四、五岁时,曾接受「盘尼西林」治疗而出疹,未必适合再次用药。这个情况无疑令她感到不知所措︰一旦使用其他抗生素,有机会衍生更大副作用;若然不接受抗生素治疗,宝宝则可能会被感染。

为了进一步了解对「盘尼西林」的过敏反应,韵芝决定接受过敏测试,结果竟然是,她对这种药物没有任何过敏反应。韵芝直言大惑不解,惟只要能够用药对付病菌,减低宝宝感染风险,她便安心。

 

过敏反应有快有慢

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外来物质产生排斥,所谓「药物过敏」,就是指口服、外敷或注射了某种药物之后引起的过敏反应。

仁安医院过敏中心副总监,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蔡宇程指出,药物过敏引起的反应可分为急性及延后性,前者通常在接触药物几分钟至一小时内出现,患者可能会有荨麻疹、呼吸不顺、血压急降及黏膜浮肿等症状,这与特定免疫球蛋白(Specific IgE)有关。原来,免疫系统会针对致敏原而制造出IgE,当肥大细胞遇到IgE,便会释放出发炎物质,并在身体引发过敏症状,导致不良反应。

至于延后性药物过敏,则可能在患者用药半天至一天后发生,药物在身体累积了一段时间,会渐渐地涌现红疹等常见反应。蔡医生说,部分个案或会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使皮肤黏膜溃疡,并可能波及身体器官,使肝、肾功能下降,严重时更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机会率虽然相对较低,十万人中仅有一宗个案,但是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有时候,患者可能曾经服用过某种药物后相安无事,却在第二、第三次服药才出现过敏反应。蔡医生解释,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些人可能即时出疹,亦有机会在反复接触药物后,药效累积之下,因而出现过敏反应。他提醒,假如用药后感到不适,应该尽快求诊,并且记下用药时间及种类,以便医生作出即时应对。

究竟有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我们必须小心使用呢?蔡医生举例,个案中韵芝使用的「盘尼西林」正是其一,它属于青霉素类,是第一线抗生素药物,可用于治疗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细菌引起之感染,他说︰「由于它的使用率非常高,故此出现过敏反应机会亦较大。」

另一种常见引起过敏的是麻醉药或称肌肉松弛剂,可以引起血压急降、红疹及皮肤浮肿;第三种为消炎止痛药;最后就是一些化疗药物及生物制剂。

 

多样测试找致敏原

当出现急性过敏反应,首先要停止服用疑似引起过敏的药物,并且观察症状是否恶化,尤其有否出现呼吸困难及意识模糊,如有要立即求医。其次是尽快减轻不良反应,如已经确诊并由医生处方药物,情况紧急时需在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再使用抗敏感药及类固醇等药物,缓减不适。假如情况严重,可能需要安排入院,甚或在深切治疗部接受观察。

「紧急处理之后,医生需要找出哪种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包括调查症状出现时间、服用剂量及症状的表现。例如,皮肤出现红疹不一定是过敏造成,也有可能是病毒所致。故此,我们必须掌握患者的医疗纪录,条件许可的话,会在患者康复后四至六星期安排药物过敏检查,以找出导致过敏的真正原因。」

过敏测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皮肤测试、血液测试及药物过敏激发测试。皮肤测试是指在患者皮肤表层刺入极少量致敏原,假如过敏,该处皮肤便会在短时间内红肿。不过,蔡医生指出,并非所有个案也能透过皮肤测试揪出致敏原,例如消炎止痛药物或其他口服药物,就难以借着这个方法了解是否有过敏反应。至于血液测试,则适合无法进行皮肤测试的患者,惟灵敏度较低。

相对之下,蔡医生指药物过敏激发测试则属评估的金标准,做法是在医护人员的监察下,患者需要分多次、由小至大份量使用怀疑导致过敏的药物,期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关症状。由于这种测试涉及一定风险,故此必须在有急救设备的诊所或医院进行,以策安全。

假设经过测试,确认患者对某种药物出现过敏反应,一般建议以后避免再次使用,唯独「盘尼西林」例外。蔡医生解释,虽然该药物是其中一种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但是反应会随着年月过去而消失︰「研究指出,对『盘尼西林』过敏人士在五年后,有五成机会对此不再过敏;十年后,更有八成机会完全甩掉过敏反应。正因如此,确切评估过敏与否,是非常重要,否则或会错失最佳药物治疗机会。」

蔡医生曾遇过一位女士个案,对方在二十年前接受过「盘尼西林」治疗,却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一度需要接受心肺复苏。去年,她因为感染而需要入院治疗,并有需要使用到该种药物。由于事隔二十年,主诊医生认为能够用药的机会颇高,故此先后替她进行皮肤及药物激发测试,结果同为阴性,令她得到了合适药物治疗并且康复。

 

错误标签错过治疗

比起这宗个案,韵芝对自身的过敏经历,笑言是曲折离奇,她并非「盘尼西林自然消失」,而是她对这种药物没有过敏。蔡医生坦言,社区上确实有不少人被错误标签为药物敏感︰「可能用药后曾经出现少量红疹,结果就被标签成『不能再使用某种药物』;亦曾经有患者因被列为不能使用三至四种抗生素,结果无药可用;也有个案因此而要使用较为昂贵的替代药物。」

事实上,香港大学医学院于二○二二年曾发表研究,指本港每五十名市民就有一人被标签为对「盘尼西林」过敏,但查证后当中九成人并没有这个问题,这种错误标签有可能令患者改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或因此增加死亡率、住院治疗及医疗费用,甚至导致细菌出现多重抗药性,故认为有需要就「盘尼西林」过敏测试订立新指引。蔡医生亦认同,错误标签有可能令人错过有效药物以失去治疗机会,必须加以正视。

撇除「盘尼西林」,如果患者真的不适合再使用某类药物,是否代表无法接受治疗呢?蔡医生说,这关系到患者使用哪种药物,例如阿士匹灵,患者可以接受脱敏治疗,使其能够重新用药︰「做法是把药物剂量拆细,由一微克开始逐级加上去,待患者慢慢适应药性。文献指成功率接近百分百,惟仅属暂时性,一段时间后,过敏反应可能重现。」

另一个处理方法是使用替代药物,举例患者不适合使用「盘尼西林」,可以依据种菌报告,选择其他合适的抗生素;像铂金类化疗药物,则要视乎患者的疗程安排及是否有替代药物,假如必须接受该种药物治疗,并且每隔两至三星期才需要吊针,就可以尝试以极少及缓慢形式落药,达至脱敏及治疗效果。

不过,对于使用麻醉药或肌肉松弛剂而言,则需要透过皮肤测试找出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从而替代使用,暂时就未有数据证明可以脱敏。

本文章所载内容只作参考用途,并非提供任何专业诊断和治疗的意见。

原文刊载于东周网

Icon Email
加入我们的电子通讯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Icon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