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什麼是腸癌?

腸癌又稱大腸癌或結腸癌,是香港癌病的第二殺手,每年有超過千人死於此症,而新症數目每年均超過二千宗,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當中尤以男性居多,預防及早期發現是控制及治療腸癌的關鍵,腸癌如能及早治療,治癒率及五年生存率都很可觀。腸癌是腸內生長的癌細胞。腸癌是由生長於腸內壁細小的息肉所形成。這些息肉起初是無害的,但數年後,有部份的息肉產生病變,形成癌細胞。

症狀

  • 早期:血便或無明顯症狀。
  • 中期:裏急後重(即大便成後仍想再大解)、大便有黏液(因腫瘤有分沁物)、大便習慣改變(特別頻密或持續便秘)、體重下降。
  • 晚期:可摸到腹部腫塊及淋巴腺腫大、腹痛。

高危人士

  • 高齡:年紀愈大患上此病機會愈高,尤以50歲以上為甚。
  • 高脂飲食: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是患上大腸癌的主因。
  • 家族病歷:如直系親屬曾患直腸癌、息肉群症或腺癌(如肺、腸、胃、卵巢、甲狀腺或乳癌),其家屬患上此症的機會較普通人高。
  • 個人病歷:過去曾患直腸癌、腸道腺癌、大腸息肉、潰瘍性大腸炎、乳癌或甲狀腺癌者,患上此症的機會較普通人高。

預防方法

  • 健康飲食:由於腸癌與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有關,因此應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及多進食高纖維食物;纖維有助吸收腸內水份,使糞便體積增大,刺激腸內壁的蠕動,方便排泄,從而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 ,令患上腸癌的機會減少。
  • 養成健康排便習慣:保持每天排便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令患上腸癌的機會減少。
  • 定期身體檢查:由於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腸癌的形成,故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年進行潛血檢查及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而個人或家族病歷導致增加患腸癌機會的人士,則應於40歲後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

檢查方法

  • 潛血檢查
    大腸直腸癌所引起的潰瘍常會因排泄糞便的刺激而流血,若連續三次潛血檢查均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需接受進一步檢查。
  • 抽血檢查-癌胚抗原CEA
    血液中的CEA,又稱癌胚抗原,是從大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它在血中的濃度會隨著大腸癌的發展而升高。
  • 「鋇」劑灌腸X光造影檢查
    「鋇」是一種X光不能穿透的物質,醫生將「鋇」劑經肛門灌入腸內,透過照腹部X光,如腸內有異常息肉或腫瘤,便可從x光中見到。
  • 傳統大腸內窺鏡檢查
    傳統大腸內窺鏡檢查以柔軟的光導纖維內窺鏡,直達盲腸,可觀察整個結腸,並可取得活組織作病理化驗,由於患者需要麻醉及於檢查後接受觀察,故檢查會安排在內窺鏡房內進行。檢查本身需要大約15分鐘至30分鐘,但由於病人于檢查後需要接受觀察,故整個過程需時約3至4小時。
  • 虛擬大腸內窺鏡檢查
    虛擬大腸內窺鏡是近年發展的新技術,透過電腦掃描及電腦仿真程式,透視大腸內的狀況,以檢查是否有癌病的先兆。由於毋須插入內窺鏡或麻醉,故檢查時間亦不過20分鐘,病人檢查後毋須休息及可即時進食。虛擬大腸內窺鏡的準確率超過90百份比,亦比一些檢查腸癌方法更方便和舒適,適合現今講求高效率的都市人。

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