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杰医生
近年,社会对认知障碍(Dementia)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患者亦呈现年轻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21年全球约有5,700万名患者,每年新增近1,000万宗病例。此类疾病目前为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之一。
认知障碍症是什么?
认知障碍症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脑部疾病,除了影响记忆力、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力外,甚至亦会改变性格与行为。它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个综合性名称,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约占认知障碍症病例的六至七成。其他类型还包括血管性失智症、路易体失智症、额颞叶型失智症等。
阿兹海默症的根源:蛋白质异常导致脑细胞退化
阿兹海默症在发病初期,大脑会开始出现一些异常变化。首先是一种叫「类淀粉蛋白(Amyloid-beta)」的物质堆积起来,形成「类淀粉蛋白斑块」(Plaque)。同时,另一种叫「Tau蛋白」的物质也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当这些斑块和缠结愈来愈多,就会破坏脑细胞,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引发阿兹海默症。患者初期会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病情发展至晚期,大脑将严重萎缩,最终导致患者丧失身体机能并致命。
把握黄金治疗期:及早诊断有助延缓恶化
脑力可退步亦可进步,及早察觉及诊断可延缓脑退化,亦不要以为这种「脑退步」、「无记性」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若有家族病史与基因(例如APOE 4基因)、罹患慢性疾病,或有忧郁症而社交孤立问题的人士,都属于认知障碍的高危群组。
医学界对此症提倡「早诊早治」,如怀疑自己或家人有病征,或属高风险人士,鼓励先作初步问卷形式的评估及认知测验,经医生检查后再进一步安排血液检测及脑部影像(如PET扫描)等检查,以确认病因或排除其他可能。
新疗法带来希望:单株抗体针对病因治疗
早期患者在确诊后,可透过每两星期一次的静脉注射进行「抗类淀粉蛋白」的单株抗体治疗,针对发病根源清除大脑斑块,延缓病情和维持病人的认知和活动能力。根据美国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这种治疗18个月后,患者脑内类淀粉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其正电子扫描之结果显示亦大有进步,显示药物能有效地清除脑部类淀粉蛋白,相比以往只有治标的治疗方法更显效益。而最新数据显示在48个月后,约有七成继续接受治疗的病人在临床认知评估上没有进一步衰退,而文献亦有记载,亚洲人的副作用比较西方人少。
日常保健6大关键:预防从生活做起
想有效降低发病的风险,建议大家保持健康生活型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怡情减压,多作认知训练,从自己有兴趣或从前有学习过的事情著手练习。另外,哈佛大学有研究发现社交融合,多与人沟通倾谈亦是避免脑退化的最佳方法之一。
认知障碍现在已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案,不是一种「无药医」的疾病。认知障碍症已不再是无药可医、无药可缓的病症。透过早期发现、专业介入与创新疗法,有需要时再辅以适当纾缓治疗,许多患者仍能维持一定的生活质素,继续过有尊严、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章所载内容只作参考用途,并非提供任何专业诊断和治疗的意见。
原文:东方新地 「仁安健谈」专栏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继续尽览所有内容。如有最新资讯,将会透过电邮通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