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杰医生
在〈阿兹海默症新疗法临床研究 亚洲人副作用较轻〉一文,笔者介绍了「脑退步」一词,希望大家接受及采用。即使年纪大了,认知及记忆能力可能如身体其他功能一样,开始衰退,但大家都希望减慢老化过程,甚或逆转。
事实上,不少老友记连衰老之年依然精灵,退步了亦可重新进步,毋须以消极态度面对认知障碍,若担心或察觉脑功能退步,应及早正视和检查,以免错过黄金治疗机会。
病向浅中医,认知障碍亦应及早替自己或至亲进行筛查,道理就如预防各类严重病患一样,不容忽视。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高、骨质疏松等,如及早发现均可有效处理。脑退步何尝不然?或有读者选择难得糊涂,「坐以待痴」,但当考虑到晚年时生活质素严重受损,生命尊严不能维持,家人及照顾者承受无比负担之后,便应该改观。
认知筛查,始于当下。有医院早前便发起护脑行动,替市民进行问卷评估,并进行血液生物指标测试。问卷评估选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而血液测试可检查「涛蛋白」(Tau)或其他蛋白,从而推断患病风险。德国阿兹海默教授于上世纪初发现致病的两种主要蛋白病变,现终可早筛查、早医治。
跨文化验证
若选择先行测试,业界亦有简约的阿兹海默八线风险量表,可供自己或亲友使用,将交由组熟的至亲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可能更具客观性。
此量表由美国蒙难大学研发,在亚洲民众之准确度亦有跨文化验证,结果早已在不同国际期刊刊登。最佳切入点数可从寻找认知障碍重要性所需之敏感度而定夺。普遍常用的切点是八线风险量表有两条或以上阳性答案。早在2011年,有台湾学者参与评估亚洲民众的认知障碍,发现由组熟的至亲评估认知障碍,敏感度高达96%,而特异性亦有78%。
今次先介绍八条问题的其中两条,并加以阐述,博诸注意,简答问卷试只是初步筛查,不能替代临床专业评估。
问题一:对活动及嗜好的兴趣有否减少?
在各认知障碍症状里,缺乏灵感或惊喜可算是比较隐蔽理,病痛抑郁或过劳疲倦亦可构成以上情况,但忽如其来对喜爱事物视而不见之为认知障碍。患者对昔日乐此不疲之活动及嗜好突然丧失兴趣,就如平日惯常阅读报章,就如平日惯常阅读报章、就如行山、听音乐等也通常放弃。
如物理治疗、复康运动等亦是生涯计划重要环节。他们社交开始被孤立,情况严重者甚至会疏远至亲。最亲爱的儿孙也不想见,最爱令人费心的,如不早加治理,患者的病情当然难乐观。往往拒绝求医。
问题二:判断有否出现问题?
这条问题其实不容易判断,因有谁敢自问判断力完全没有问题?这件事往往只有至亲家人方最清楚。但家人亦有机会因为主观意见,觉得受测者出现问题:相反,参与者可能已经真的出现认知问题而不自知,而选择隐瞒性答案。最主要的抉择考量,是家人或自己有否觉得判断力随时间及年纪而变差。若觉得有便要正视,预防将来犯下重要错误。
社会有不少令人惋惜的个案,正正因为长者判断力出现严重问题而发生。骗案层出不穷,不少长者惨受骗;在投资理财方面,长者更要小心。有不少国家已要求长者作重大投资决定前,必先通过医学上的心智能力测试,而往往最容易出事的,就是过去一向判断力没有问题的老友记,不自觉地认知出现衰误或拒绝承认,结果家属惨受牵连而叫苦连天,甚至有不少例子是长者与家人的关系因此决裂。其实老友记即使患有认知障碍,也有可能机警地处理风险。
篇幅所限,其余六条问题要在未来数期逢续介绍。读者如有时间及兴趣者完这篇文章,应已没有重大认知问题。若可以加以思索,怎样向有以上问题之亲友提供协助,已是上佳的压力锻炼,更是富有意义的支援。
本文章所载内容只作参考用途,并非提供任何专业诊断和治疗的意见。
原文: 信报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继续尽览所有内容。如有最新资讯,将会透过电邮通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