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如医生
蟹足肿(keloid)是一种异常增生的疤痕组织,常见于手术伤口、穿刺处,甚至是痤疮痘疤处,不仅会扩展超出原始伤口范围,还可能伴随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更常因明显的外观问题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品质。
目前临床上治疗蟹足肿的方法相当多元化,包括手术切除、皮质类固醇注射、矽胶贴片或凝胶,以及冷冻疗法等。然而,这些传统治疗方式往往效果有限且复发率高。正因如此,近年来医学界开始采用术后放射治疗(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PORT),并发现它在降低蟹足肿的复发率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
术后放射治疗如何发挥作用?
术后放射治疗是一种在蟹足肿切除手术后立即施行的辅助性治疗。其原理是精准 地利用低剂量放射线照射手术部位,以抑制疤痕组织的异常增生。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这种治疗,能最有效干扰疤痕形成。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蟹足肿的形成与胶原蛋白代谢失衡有密切关系 — 当皮肤受伤后,如果体内的纤维母细胞出现过度活化,导致胶原蛋白合成远超过分解,便会形成异常增生的疤痕组织。手术切除虽然能去除肉眼可见的蟹足肿,却无法从根本解决这种代谢失衡的问题。而术后放射治疗的作用,便是在于抑制这些过度活跃的纤维母细胞,调节胶原蛋白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术后放射治疗的卓越效果。单纯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其蟹足肿复发率高达50%至80%;而若合并进行术后放射治疗的患者,复发率可显著降低至10%至30%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治疗对某些部位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例如日本学者发表的研究指出2,耳垂部位的蟹足肿在接受术后放射治疗后,复发率仅有4%;韩国的研究团队也指出3,针对剖腹产疤痕的治疗成功率高达77%。
术后放射治疗是采用专门针对表浅组织的低剂量放射治疗技术,临床上主要采用浅层X射线或电子线治疗,这些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量分布能精准地限制在皮肤表层,避免对深层正常组织造成不必要的照射,所以在安全性方面,术后放射治疗的风险相对可控,既能有效治疗,又能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大多数患者仅会出现轻微且暂时性的皮肤反应,如治疗部位出现轻度红肿或刺激感,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
术后放射治疗的适用对象
术后放射治疗特别适合以下族群:具有蟹足肿复发病史的高风险患者、对其他治疗方式反应不佳的顽固性病例,以及位于易复发部位(如耳部、前胸、肩部等)的蟹足肿。对于这些患者而言,术后放射治疗提供了一个能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选择。
参考资料:
本文章所载内容只作参考用途,并非提供任何专业诊断和治疗的意见。
原文:东方新地 「仁安健谈」专栏
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接收医院公告
继续尽览所有内容。如有最新资讯,将会透过电邮通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