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科

  •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常見於老年人。現時全港50歲以上的女士中,大約有1/3人(約五十萬人)患有骨質疏鬆,而65歲以上的男士亦有1/5人(約七萬人)患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會導致髋骨骨折,其死亡率與中風相近,當中兩成人於半年或一年內死亡。

    成因及風險因素

    骨質疏鬆主要是由於骨質吸收與骨質形成不平衡,導致骨質密度下降,使骨骼變得脆弱,即使是輕微的撞擊,亦容易令骨折斷。老年人、營養不良、吸煙及酗酒、過早停經及更年期後的女士等會較易患上骨質疏鬆。

    診斷

    下列各項均有助診斷骨質疏鬆,當中以骨質密度為標準:

    • X光: 檢查整體骨骼結構
    • 骨質密度(BMD): 檢查骨質密度,分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及超聲波兩種
    • 血液及尿液樣本化驗: 血液常規檢查、血清及尿液中的鈣含量、肝及腎功能測試、甲狀線功能
    • 電腦掃瞄 或 磁力共震
    • 骨骼掃描
    • 活組織檢查

    治療

    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三種。

    • 保守治療: 負重運動及多進食含鈣的食物,增加骨質形成,令骨質密度上升。
    • 藥物治療: 現時除口服藥物外,亦有針劑,當中以雙膦酸鹽為首選,用以抑制骨質流失。除此以外,還有鈣質及維他命D補充劑及荷爾蒙療法。
    • 但單單依賴鈣質及維他命D補充劑不足以治療骨質疏鬆,醫生會按患者需要處方合適的藥物。
    • 手術: 醫生會以手術處理骨折。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

    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頁首

  • 強直性脊椎炎
  • 痛風

    痛風屬新陳代謝失調的一種,是由於體內產生過多尿酸,形成尿酸鹽,並積聚於關節之內,引致發炎疼痛。食物中的嘌呤經新陳代謝後,便會形成尿酸。正常人能將多餘的尿酸排出體外,但某些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受遺傳因素影響,容易產生過多尿酸,加上飲食不節制,誘發痛風。大部份患者都年過40,當中男性多於女性。

    病徵

    痛風初期沒有病徵,直至病發時腳趾公會突然紅腫及劇痛,數天後才會逐漸消退。若未有及時控制血液內的尿酸,尿酸會積聚於體內各個關節關節中,引致多個關節發炎,並且會經常復發。痛風後期的患者關節因長期發炎,變得畸型,失去工作能力。而且過多的尿酸亦會積聚於體內各部份,例如腎臟及皮膚等,造成腎臟受損等問題。

    診斷

    以下為各種可診斷痛風的方法:

    • 一般為臨床診斷,有需要時可抽取發炎關節的關節液: 檢查關節內是否有尿酸鹽,抽血檢查血清內尿酸含量,但不可單憑尿酸含量診斷痛風。

    治療

    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痛風發作時的治療,另一類為防止痛風發作。

    • 痛風發作時的治療
      •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
      • 秋水仙素(colchicine)
      • 類固醇
      • 止痛藥
      • 休息及多飲水
    • 防止痛風發作
      • 服用藥物減少尿酸鹽形成
      • 改善生活習慣:戒酒、維持正常體重、低普林餐(即減少進食內臟、少油、少豆及少調味品等)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

    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頁首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目前本港約有三萬多人患有各種風濕病症,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卻是發炎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病,會引致關節發炎和破壞,造成關節侵蝕和變形,引致不同程度的份殘。

    病發初期,有患者會誤以為關節病是扭傷或退化,延誤求醫因而錯過了醫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黃金機會」。

    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如發現以下病徴,便有可能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1. 關節痛部位呈對稱性,即左右兩邊相同部位會有同様徴狀。
    2. 會同時涉及多個關節。
    3. 早上起來,病人會感到晨僵,往往需要一小時或以上才能回復正常。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往往在病發初期便會做成關節破損,所以及早診斷及治療十分重要,研究顯示,約有四成患者在病發一年後,在X光上便會找到關節侵蝕,如果採用磁力共振造影,四成病人早於四個月便有侵蝕,由於關節侵蝕不能逆轉,而且它長遠會引致關節變形和失去活動能力,所以在盡早抗制關節炎十份重要。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

    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頁首

  • 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自體免疫系統病,是風濕病的一種,這個病名是由十九世紀的一名法國醫生提出,他發現他的一名女病人臉泛紅疹,看起來像數狼咬過一様,因而被冠以紅斑狼瘡之名,除紅斑以外,系統性紅斑狼瘡還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最常見的有關節炎、血管炎、胃炎等,所以此病稱為全身或系統性紅斑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大多為20至40歲之女性,由於病人的免疫系統失去平衡,產生過量不正常的抗體,誤把自己的身體細胞當作敵人,攻擊身體各個器官組織,引致發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至今病因未明,但相信與遺傳、內分泌和環境等因素有關。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其中皮膚受累最為普遍,而在面頰出現的「蝴蝶斑」最常見,有五成病人病發時有這種紅斑,約六成的病人對陽光特別敏感,大部份病人亦會有關節炎。而出現關節疼痛和腫脹,病情時好時壞。並可出現晨僵,即早上起床時受影響的關節變得僵硬。

    除此之外,病人也值得注意以下病徴:疲倦、持續低燒、口腔潰瘍、脫髮、眼乾、呼吸困難、胸口疼痛等。

    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醫生會根據臨床表現加上化驗血液中的抗體,如ANA (抗核抗體)。

    雖然目前紅斑狼瘡不能根治,但醫生可利用葯物去控制病情減輕發炎。近年,醫學界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有不少突破,當中包括去年在USFDA註冊的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可減輕SLE的活躍度,從而令病人減少對類固醇的依賴。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

    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頁首

肺氣腫 泌尿科 水冷射頻(水刀)
乙型肝炎 腸套疊 腸胃內視鏡
脫骹 骨折 紅斑狼瘡症
盲腸切除 胸腔鏡 靜脈曲張
風濕 膽石 前列腺增生
關節置換 腸鏡 十字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