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科

  •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常见于老年人。现时全港50岁以上的女士中,大约有1/3人(约五十万人)患有骨质疏松,而65岁以上的男士亦有1/5人(约七万人)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会导致髋骨骨折,其死亡率与中风相近,当中两成人于半年或一年内死亡。

    成因及风险因素

    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质吸收与骨质形成不平衡,导致骨质密度下降,使骨骼变得脆弱,即使是轻微的撞击,亦容易令骨折断。老年人、营养不良、吸烟及酗酒、过早停经及更年期后的女士等会较易患上骨质疏松。

    诊断

    下列各项均有助诊断骨质疏松,当中以骨质密度为标准:

    • X光: 检查整体骨骼结构
    • 骨质密度(BMD): 检查骨质密度,分为双能量x光吸收仪(DXA)及超声波两种
    • 血液及尿液样本化验: 血液常规检查、血清及尿液中的钙含量、肝及肾功能测试、甲状线功能
    • 计算机扫瞄 或 磁力共震
    • 骨骼扫描
    • 活组织检查

    治疗

    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三种。

    • 保守治疗: 负重运动及多进食含钙的食物,增加骨质形成,令骨质密度上升。
    • 药物治疗: 现时除口服药物外,亦有针剂,当中以双膦酸盐为首选,用以抑制骨质流失。除此以外,还有钙质及维他命D补充剂及荷尔蒙疗法。
    • 但单单依赖钙质及维他命D补充剂不足以治疗骨质疏松,医生会按患者需要处方合适的药物。
    • 手术: 医生会以手术处理骨折。

    本网站上的信息仅提供教育用途。

    你应该咨询医生有关的治疗方法,而不应依赖网站上的信息。

    页首

  • 强直性脊椎炎
  • 痛风

    痛风属新陈代谢失调的一种,是由于体内产生过多尿酸,形成尿酸盐,并积聚于关节之内,引致发炎疼痛。食物中的嘌呤经新陈代谢后,便会形成尿酸。正常人能将多余的尿酸排出体外,但某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受遗传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过多尿酸,加上饮食不节制,诱发痛风。大部份患者都年过40,当中男性多于女性。

    病征

    痛风初期没有病征,直至病发时脚趾公会突然红肿及剧痛,数天后才会逐渐消退。若未有及时控制血液内的尿酸,尿酸会积聚于体内各个关节关节中,引致多个关节发炎,并且会经常复发。痛风后期的患者关节因长期发炎,变得畸型,失去工作能力。而且过多的尿酸亦会积聚于体内各部份,例如肾脏及皮肤等,造成肾脏受损等问题。

    诊断

    以下为各种可诊断痛风的方法:

    • 一般为临床诊断,有需要时可抽取发炎关节的关节液: 检查关节内是否有尿酸盐,抽血检查血清内尿酸含量,但不可单凭尿酸含量诊断痛风。

    治疗

    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痛风发作时的治疗,另一类为防止痛风发作。

    • 痛风发作时的治疗
      • 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
      • 秋水仙素(colchicine)
      • 类固醇
      • 止痛药
      • 休息及多饮水
    • 防止痛风发作
      • 服用药物减少尿酸盐形成
      • 改善生活习惯:戒酒、维持正常体重、低普林餐(即减少进食内脏、少油、少豆及少调味品等)

    本网站上的信息仅提供教育用途。

    你应该咨询医生有关的治疗方法,而不应依赖网站上的信息。

    页首

  •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目前本港约有三万多人患有各种风湿病症,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却是发炎关节炎中最常见的一种。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病,会引致关节发炎和破坏,造成关节侵蚀和变形,引致不同程度的份残。

    病发初期,有患者会误以为关节病是扭伤或退化,延误求医因而错过了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黄金机会」。

    要知道自己有没有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发现以下病征,便有可能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1. 关节痛部位呈对称性,即左右两边相同部位会有同様征状。
    2. 会同时涉及多个关节。
    3. 早上起来,病人会感到晨僵,往往需要一小时或以上才能回复正常。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往往在病发初期便会做成关节破损,所以及早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研究显示,约有四成患者在病发一年后,在X光上便会找到关节侵蚀,如果采用磁力共振造影,四成病人早于四个月便有侵蚀,由于关节侵蚀不能逆转,而且它长远会引致关节变形和失去活动能力,所以在尽早抗制关节炎十份重要。

    本网站上的信息仅提供教育用途。

    你应该咨询医生有关的治疗方法,而不应依赖网站上的信息。

    页首

  •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体免疫系统病,是风湿病的一种,这个病名是由十九世纪的一名法国医生提出,他发现他的一名女病人脸泛红疹,看起来像数狼咬过一様,因而被冠以红斑狼疮之名,除红斑以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最常见的有关节炎、血管炎、胃炎等,所以此病称为全身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大多为20至40岁之女性,由于病人的免疫系统失去平衡,产生过量不正常的抗体,误把自己的身体细胞当作敌人,攻击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引致发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至今病因未明,但相信与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其中皮肤受累最为普遍,而在面颊出现的「蝴蝶斑」最常见,有五成病人病发时有这种红斑,约六成的病人对阳光特别敏感,大部份病人亦会有关节炎。而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病情时好时坏。并可出现晨僵,即早上起床时受影响的关节变得僵硬。

    除此之外,病人也值得注意以下病征:疲倦、持续低烧、口腔溃疡、脱发、眼干、呼吸困难、胸口疼痛等。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加上化验血液中的抗体,如ANA (抗核抗体)。

    虽然目前红斑狼疮不能根治,但医生可利用药物去控制病情减轻发炎。近年,医学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有不少突破,当中包括去年在USFDA注册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可减轻SLE的活跃度,从而令病人减少对类固醇的依赖。

    本网站上的信息仅提供教育用途。

    你应该咨询医生有关的治疗方法,而不应依赖网站上的信息。

    页首

肺气肿 泌尿科 水冷射频(水刀)
乙型肝炎 肠套迭 肠胃内视镜
脱骹 骨折 红斑狼疮症
盲肠切除 胸腔镜 静脉曲张
风湿 胆石 前列腺增生
关节置换 肠镜 十字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