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但現實往往命運弄人。

早前一個電視廣告中,女主角懷有四胞胎,面臨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抉擇:究竟應人工流產部分胎兒,減低懷孕風險,還是冒着母嬰俱有危險的情況,全數保留四個胎兒?不論是哪一個抉擇,稍有差池,都會終身抱憾。而在醫院現實生活中,類似情況,比比皆是。

林太今年65歲,有糖尿病,五年前我替她做了心臟血管手術,放了一個支架,一直相安無事。她最近胸口不適,發覺乳房有一硬塊,經組織抽刺檢查後,發覺是乳癌,需要做割除手術。由於她有心血管病史,醫生替她作了心臟電腦血管掃瞄造影,發覺上次的支架很暢通,但在另一條血管,有一個新的70%窄位,於是她再來求診。她的家人都十分徬徨,究竟是應先處理心臟血管,還是先處理癌病?如先處理乳癌,便要考慮手術中及手術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如先處理心臟血管,由於手術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至少一個月,癌症手術無可避免地要延遲,或多或少要考慮腫瘤擴散的風險。考慮到腫瘤擴散帶來的痛苦,一般而言,病人大多傾向先處理癌病。

替她撿查後,發覺她的冠心病徴狀並不明顯,於是先替她進行心臟磁力共振,發現在壓力測試下,心臟並無供血不足的問題,最後建議林太先處理癌症。手術當天,大家都很緊張,手術室的三小時,對家人來說,好像是三年。當林太順利完成手術,家人都舒了一口氣。但其實危險期並未完全渡過,因手術對心臓帶來的影響及壓力,往往於術後三至五天才會發生,還需緊密監察。到了第四天,林太突然感覺胸痛,血壓又有些不穩定,幸好只是一場虛驚,檢查後,證實是傷口問題,與心臟無關。

類似的醫學決定背後,醫生其實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和責任。兩害取其輕,看似容易,但行醫多年,見過不少意料之外的結果和併發症。如事與願違,無論多明白事理的家屬,都難免有怨言。

實證醫學主要是建基於科學數據,但病人及家屬作出決定時,往往夾雜着情緒、直覺及主觀意願的影響。雖然家人都希望醫生能給予客觀意見,但最後決定卻不一定是理性先行。同一家庭,不同成員亦可能有不同意見,加上無論決定是多科學化,有時候也需要一點點運氣,所以事前和病者及家屬的溝通和共識,非常重要。

撰文:仁安心臟中心總監暨仁安醫院心臟專科顧問醫生李少隆醫生

本文章所載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非提供任何專業診斷和治療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