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普查

胃癌病發率 | 幽門螺旋桿菌 | 亞洲地區病發率 | 透過內窺鏡抽出癌細胞 | 高危人士進行胃鏡普查

經常感到胃痛兼食慾不振,有可能敲響了胃癌警號!胃癌於香港最常見癌症中居第五位,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2005年胃癌新症共1028宗,佔癌症新症總數的4.5%。同年因胃癌死亡個案共635宗,屬本港第四號癌症殺手。

胃癌病發率

經常感到胃痛兼食慾不振,有可能敲響了胃癌警號!胃癌於香港最常見癌症中居第五位,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2005年胃癌新症共1028宗,佔癌症新症總數的4.5%。同年因胃癌死亡個案共635宗,屬本港第四號癌症殺手。

雖然全球胃癌個案有下降趨勢,但本港發病率持續平穩,鑑於早期胃癌沒有明顯病徵,患者確診時多屬晚期,少於一半患者可以存活超過5年。要盡早抽出病變細胞,可透過內窺鏡檢查,而嶄新的染色及放大功能,更可令癌細胞無所循形。

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患者會出現上腹疼痛、貧血、嘔吐出混有血液的嘔吐物、食慾不振及無故消瘦等,惟不少早期胃癌因沒有明顯病徵而延誤治療,第一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0%,但晚期胃癌的存活率跌至10至20%。

胃癌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但患此症的機會隨年齡而增長,與時常進食燻製和醃製食品、高鹽飲食習慣及吸煙有一定關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患胃癌風險增加兩倍以上;而有家族病史人士,出現癌前病變機會亦較常人高出兩倍。

亞洲地區病發率

胃癌個案在亞洲區國家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3大地區分別是韓國、日本及中國,根據韓國衛生福利部統計,2002年當地胃癌新症佔總癌症的20%,是第二號癌症殺手,僅次肺癌,同年,當局向40歲以上人士推廣胃癌普查計劃,希望盡快找出早期胃癌個案,增加治癒機會。

全球胃癌個案中,僅一至兩成屬於早期胃癌,日本自60年代開始推廣胃癌普查計劃後,當局表示成效好,六成個案都是早期胃癌,大大提高胃癌病人的生存率,然而本港至今沒有任何胃癌普查工作進行。

透過內窺鏡可抽出癌細胞

檢查胃癌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上消化道X光鋇液(Barium)檢查及內窺鏡檢查。所謂鋇液檢查,就是讓病人飲用一種含有鋇的白色液體,在X光熒光幕上,可以看到鋇通往胃部的情況。這方法對病人而言較舒服,但影像質素較差,未必可以反應胃部全面狀況。

內窺鏡(Endoscopy)是目前最常用、最全面的檢查方法,胃鏡檢查前,會替病人注射少量鎮靜劑,以減輕檢驗過程中不適感覺,然後將一條幼長胃鏡經食道插入胃部,掃瞄胃部組織,找出細胞異常分布位置及形態,若是早期癌前病變,就可透過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恍如「片皮鴨」方式把異常細胞削除。嶄新的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及放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令影象更清晰準確,可以更有效地發現早期胃癌病變。

高危人士應進行胃鏡普查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殺菌後仍有機會復發,胃癌風險仍然存在,尤其有家族病史,更是患癌高危一族,曾有患者發病後,叫家人去驗身,結果兄弟姊妹均帶有幽門螺旋桿菌,部分人照胃鏡後發現有早期細胞病變。

針對高危一族,應推行胃癌普查計劃,年齡40歲以上,有吸煙習慣、家族病史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防患未然。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愈早消菌有助減低胃癌機會。